城乡统筹发展与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
编辑:武汉大学 时间:2019-09-26 16:14
7月20日至21日,为期两天的城乡协调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训研究已经完成。王征兵教授和王青教授系统论述了城乡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两位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幽默的教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另外,21日参观了杨凌的相关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发展的五泉町斜上村。?他们的先进技术条件和工作水平,给了我知识,拓宽了视野,受到了启发,总结了以下见解
一、对城乡统筹的理解
城乡统筹是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社会是否文明,不是看富人有多好,而是看穷人有多尊严。总之,要建立城乡平等、协调、互助发展机制,以劳动促进农业,带动城乡“不平衡城乡”关系,即城乡利益分配问题。推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推进有利于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城乡统筹,调整产业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不仅具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还具有因其他制度差异而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包括城乡二元经济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体系和机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城乡统筹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体,怎样才能体现城乡人民在工作生活中的相对平等,统一城乡发展的效果。
二、城乡统筹的几个基础条件
1.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也可以称为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一体化。它起源于二战后农业复兴时期的美国,并传播到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它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生产的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核心是建立和运行一个一体化的结构体系。中国农业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在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为适应了我国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产生后迅速发展,是我国农民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产生的新农业发展的新机制,也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另一项制度创新。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共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些重大问题”,表明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集中在一起,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建立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保持农民产权,采用指出农民进入市场的现代科技,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利益,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党和国家一再提出,要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供求矛盾突出、农产品保鲜时间短等基本特征。如何稳定农产品的产值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政府要做的是通过相关机构的预算和计划来估计某一农产品可以种植的最大面积,以确保农民能够赚钱,而不是盲目跟风。最后,政府不能出售水果和蔬菜,只能低价处理甚至扔掉悲惨的事情。政府部门要管控只有在前在早,如果损害成为事实,再管控是沒有多少功效的。通过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农民集约化、规模化种植、规划包装等一系列措施将使农产品能够以较好的价格销售,农民的口袋将会膨胀,使解决三农问题更加容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能跟上。温家宝总理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必须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国家的发展重点之一是农村发展——一些农村地区发展得很好。农民的生活和饮食方式接近城镇水平,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然而,大多数偏远的山村仍然住在泥屋甚至茅草房里。与城市学校的教学和住宿条件相比,偏远山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超出了城市学生的理解和想象。这些地区最基本的条件非常差,更不用说其他医疗和生活公共服务条件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相比,这些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要打破这种结构,需要做很多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协调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学习需要,是一件大事。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环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一项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的内在要求。其次,要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农村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国家财政也应通过直接补贴或“以奖励代替补贴”给予鼓励。
3、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的补充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城市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将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村地区总会有数亿人居住,相当数量的农民工也会“双向流动”。因此,有必要为农民建造一个好的家园。要协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我们将使城市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4、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一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双层管理体制,适应性广,生命力旺盛,深受农民欢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是,必须自愿、依法遵循有偿原则,不能忽视条件而强制推进。?特别是对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形式要更加谨慎。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变动,很多外出劳动者的农民就业不稳定,只要承包地还在,农民失业回乡生活就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稳定农村基本管理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村基本管理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政府的安排认真执行。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努力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试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探索依法直接接管礼县的制度。
5.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有必要把内部和外部的努力结合起来,同时采取各种措施。要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充分调整种植结构,集约耕种耕地,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扩大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和收入增长空间,拓宽农民工经商转移渠道。以加强县域经济为主要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收入机会。
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长期努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确立的战略目标就能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