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题培训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编辑:武汉大学 时间:2019-09-24 10:55
2018年6月18日至24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组织的“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题培训班”。我先后接受深圳自主创新机制、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国家科技资源和国际化实践集聚、科技资源政策引导配置、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专门培训。我实地考察研究了四种创新模式,即新疆创新技术、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所和天安云谷。放学后,班委组织了专题研讨会,交流经验和分享。这项研究和培训只持续了五天,但机会并不容易得到。深圳大学的培训单位精心组织、精心安排,六位教师全新的诠释和精彩的讲解,让我对深圳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提升路径和显著成果,以及个人素养、专业能力和工作提升的不足和不足有了更系统、全面的了解。它能让我进一步开阔视野,开阔思路,提高自我。我对如何加快城市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发展有了更新、更深、更高的认识和把握。这对这项工作的规划和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益处。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一、深圳创新发展实践的体会和感受
1、做足特区文章,把牢发展先机。深圳自1979年设市、1980年设立特区以来,牢牢把住特区的政策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设计,放开手脚、大干快上,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能立足自身实际,坚持高点站位,超前布局,坚持先干起来再审批,创造了全国闻名的“深圳速度”。港口、机场、证券交易所等,都是这样干起来,这些平台载体后来都成为深圳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战略制高点。如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圳早在2005年提出创建创新型城市,并于2006年1月国家科技大会,前夕颁布出台《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确立了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这样评价:“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2、全面对接港澳,厚植发展基础。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早期的发展,得益于临近港澳的地缘优势,通过港澳顺畅的国际渠道,逐渐成为港澳乃至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电子、服装、黄金珠宝、钟表、家具、眼镜、印刷业等,都是采取“三来一一补”加工贸易以及劳动密集型组织方式在深圳落地生根,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优势,至今已在全世界的产业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与港澳产业对接过程中,紧跟港澳踏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脉搏,实现了与香港经济发展的全面对接,有效借助和汲取了香港市场经济的优势资源和关键要素,逐步实现了自身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和凤凰涅磐,自90年代起,香港逐渐确立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2015 年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和增长率分别为:高新技术为5848 亿元、13.0%,金融业为2543亿元、15.9%, 物流业为1783亿元、9.4%, 文化产业为1021亿元、15.4%, 成为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可以这样讲,改革开放以来,深港两地产业合作历经单边利用( 供港鲜活、水、菜)一特色利用(三来- -补)一互补发展(转口贸易) -互动交流(人才、资金、管道、物流、市场)一共建共用(研发、法律、服务)等五个阶段,目前正在向要素共生(市场机制、投资环境、都会建设)阶段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借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助力本地技术资本化,实现与国际接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深度融入澳港粵湾区经济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危机意识、敢闯敢创的创新理念深入人心。30多年的创新发展,深圳始终坚持拥有增量就拥有未来的危机发展意识,形成年轻、敢闯、充满活力的城市特征,逐渐发展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天堂,整个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龄不到32岁,可以说,深圳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创业的活力与激情。从深圳的创新产品构成看,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彩色电视、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海洋经济、机器人、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均处于全国或世界前沿。从产业及园区发展上看,整个深圳已形成多层次产业创新,全城都是创新区,都是孵化器,都是企业成长的摇篮,14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布全市。产业创新及链条发展上已形成创业、创新、创投、创客“四位一体”、四创联动的完善创新和完整产业链。从产业发展后劲上看,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实现无缝衔接,全市现拥有风险投资机构1.5万家,占全国的1/3,注册资本1.1万亿元;拥有国际化的产业创新平台,国际创客周、全球创客中心、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成为深圳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的重要渠道。从投入产出上看,2016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800多亿元,占GDP的4.1%,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在10%以上;拥有世界500强企业5家、过千亿企业11家、过500亿企业65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46家、科技企业3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8037家;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一半。创造了独具深圳特色的“六个90%",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4、聚焦创新驱动,城市创新软实力全面提升。深圳在改革开放风生水起的时候,即开始向创新转变,提出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是深圳发展永恒动力,逐步实现改革与创新无缝衔接。2008年,制定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部改革创新法规,规定政府必须把创新作为重要工作,将创新提升到法律层面,逐步在全社会营造出崇尚创新、包容失败,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人人都会创新的浓厚创新文化和氛围。另外,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始终不遗余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其人才政策涉及到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等方方面面,并且始终坚持面向国内外,广揽天下英才为其所用,截止2016年底,累计引进海外人才7万余人,预计2017年将新增技工人才22万人。目前,深圳已基本形成以企业研发、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区域创新协作的区域创新体系,以11所属地高校院所以及58家入驻虚拟大学园区的高校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大体系互融共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共同构成协调发展、具有整体效能的城市创新体系,为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坚实的创新支撑。这样的创新文化底蕴加上拥有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必然激发出全社会的发明创造热情,至2017年深圳市每万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保持在80件以上,是威海市的10倍多。2016 年人均GDP达到2.6万美元,超过中国台湾2.2万美元,与韩国2.7万美元接近。近5年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19.5%、43%, 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11%。
二、深圳经验对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借鉴和启示
威海与深圳市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一是都曾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市1980年设立特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威海市1987年设立地级市,也较早成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二是都是新兴城市,在资源方面都是比较匮乏,威海是曾经的军港、深圳建市前是贫瘠的农业县,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三是发展路径比较相似。建市初期,都是依靠改革开放在第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逐渐形成了发展优势,威海主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深圳主要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四是都是选择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路径。深圳市于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并于2008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开展试点建设工作,威海市则于2012年前后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两城都是希望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加快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只不过从目前情况看,深圳的理念和实际契合度更高,聚集的资源更高端、高效,规模效益更好。因此,深圳的创新发展实践对威海极具指导意义。
1、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的启示。深圳的经验为威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指明了方向。- - 是要用好威海特有的地缘优势。日韩始终是威海拥有的独特资源,要用好多年来形成的合作基础,进-一步发挥对韩、对日合作品牌优势,吸纳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新商业模式、新业态,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进理念,使其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二是准确定位威海在环渤海湾经济圈中的位置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产业分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产业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尽快实现长板抻长,短板补齐,形成具有上下游支撑的特色产业生态。三是立足自身实际,加快新兴产业培育。要积极借鉴贵州发展大数据、美国洛杉矶发展影视产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威海得天独厚的山海自然环境,采取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方式,“无中生有”,把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区位短板变为发展特色,培育未来产业增长点。
2、应学习深圳主要依靠市场经济推动创新的经验和做法。这次培训班每位授课老师都强调一个理念,深圳的创新活力的培育和科技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无不得益于深圳市政府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科技人才和企业自由生长的先进理念,政府主要在保障市场公平和公共服务供给上用力。尽管深圳市在推动市场机制方面具有我们所不具备的特区优势,但其大力培育市场环境、积极增加公共服务等做法和先进的理念则可以为我所用。一是大力培育协会、学会,以及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等,使其成为联系政府与市场科技资源力量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二是借鉴学习其在推进科技金融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提高本地技术资本化能力,同时积极参与深圳5月份成立的全国科技金融创新联盟,用好这个平台载体,吸引国内外金融资本深度参与我市科技项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三是全面梳理深圳关于人才引进、创新扶持、科技金融等方面创新政策,分类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对接,有针对性提高我市相关政策运营能力和水平。
3、加快研究推进我市相关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互联网本身不是产业,只有与其他产业结合时才能形成新的产业。深圳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腾讯等-.批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展形成了一.批新兴业态、新兴产业,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应认真研究互联网与我市优势产业的关系,找准切入点,引导企业用好互联网,有利于实现弯道超车,形成后发优势。在孵化器、创客空间发展上,深圳也涌现出一批采取虚拟网络技术开展创新服务的典范,如深圳羿投科技金融孵化器是全国第一家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专业孵化器,采取秘书公司的方式为各类企业提高孵化创新、路演、上市辅导等方面的特色服务。我们要用好深圳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合作、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将这样的新兴创新服务机构引入威海提升创新服务水平。
4、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新形式和新业态。可以说深圳全域都是创新区,全域都是孵化器,全域都是产业园区,其创客空间和创新梦工厂的发展非常普及,有旧村改造过程中,结合科技地产理念打造现代科技园区,如天安云谷科技园区,2014 年启动的项目,目前已进驻企业200多家,2016 年度上缴税收50亿元;有旧厂房、酒店等其他设施改造成孵化器或产业化园区。其创客、创意理念已推广到中小学生群体中,可以说,每一所中小学校就是--座极具创新活力的众创空间或创新梦工厂。建议我市学习和借鉴深圳的创新理念,创新必须从娃娃抓起,创造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将创新创造文化深深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内心,使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和自发行为,成为我们的城市特征。
三、个人的一点感触和体会;
1、专业化、学者型的公务队伍建设成为大势所趋。本次授课教师来自党校学者、学会、民企、相关领域资深公务人员,理论功底深厚、政策研究能力精深、实操水平高超,通过聆听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全新诠释和精彩讲解,能够深刻认识深圳创新发展的经历和推进路径,确实使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同时,结合上周人民日报一篇文章“让懂科技成为干部标配”,指出是否懂科技也应该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要求干部能够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对自己可能接触的新技术能知晓国内外发展现状,对新兴业态、流行科技产品能及时跟进,刷新自我认知。结合深圳的学习感受,我觉得从对政策把握能力到对相关领域技术水平判断上,我自身都和深圳的同行领导们相差太远了,下一一步急需在这方面充电、补课,全面充实自己,做相关领域的政策通、科技通、信息通,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服好务。
2、对深圳的一点个人体会。这次深圳学习期间,使我有机会较全面接触深圳城市的具体的人和事。自我感觉有几个特点,一是静,学校里、街边、商场里、公园,总的感觉非常静;二是自信,授课老师、参观点导游、企业接待人员,等等,给我的总的感觉是非常的自信;三是包容,机场候机的时候与国新主任到机场附近的小镇修手机,修手机的师傅未因我们是外地人而区别看待,价钱、服务都让人感到很舒服。去深圳之前,和朋友聊天说起深圳,觉得深圳的发展都是“特区政策”带来的,深圳的发展是国家倾力支持的结果,这次学习后,我觉得这种“包容”的文化才是深圳发展的根本原因,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到了深圳就能实现他的梦想,实现抱负。我想,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也是推动深圳创新发展、超越发展的一一个重要因素。